
行业/分类:其他手板模型加工
加工方式: 钣金 使用材料: 铝合金
最小精度: 0.1mm 生产周期: 2~7天
产品尺寸: 18cm*12cm*5cm
后处理: 黑化
制作流程
设计阶段
3D建模:使用 CAD 等软件构建通讯器材外壳手板的三维模型,明确各个部分的尺寸、形状和结构,确保设计符合通讯器材的功能需求以及后续钣金加工的工艺要求。
设计评审:组织相关人员对设计模型进行评估,检查设计的可制造性,包括板材的选择、加工工艺的可行性、零部件的装配关系等,同时确保其满足通讯器材的功能性要求,如散热、电磁屏蔽、接口位置等。
手板加工
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通讯器材外壳的使用环境、性能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钣金材料,如铝合金具有重量轻、耐腐蚀性好、导热性能佳等优点;不锈钢则强度高、耐腐蚀性强,适用于对防护要求较高的场合。

材料预处理:对选定的钣金材料进行去毛刺、清洗等预处理工作,去除材料表面的油污、杂质和毛刺,以保证后续加工的质量和精度,确保材料适合加工。
切割与成形
CNC切割:运用 CNC 激光切割机或冲床,按照设计好的轮廓对金属板材进行切割,精确地将板材切割成所需的形状和尺寸,为后续的折弯和组装等工序提供基础零件。
折弯成形:通过 CNC 折弯机将切割后的板材按照设计角度进行折弯,形成通讯器材外壳所需的各种形状,如直角、弧形等,在折弯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折弯的角度、半径和力度,以确保折弯精度和质量。
焊接与组装
焊接:如果手板由多个切割和折弯后的部件组成,需要采用合适的焊接工艺将这些部件连接起来,如氩弧焊、点焊等,焊接时要控制好焊接参数,确保焊缝牢固、美观,无漏焊、虚焊等缺陷。
组装:将焊接后的各个部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组装,安装螺丝、螺母、垫片等连接件,确保各个部件的相对位置准确无误,同时注意避免在组装过程中对已加工好的表面造成划伤或损坏。

表面处理
打磨与抛光:使用打磨工具和抛光设备去除焊缝和切割边缘的毛刺、凸起等不平整部分,对整个手板表面进行抛光处理,提高表面光洁度,改善外观质量,使其达到设计要求的表面粗糙度。
喷漆或电镀:根据通讯器材外壳的外观和防护要求,对表面进行喷漆或电镀处理,喷漆可以提供各种颜色和质感的涂层,起到保护和装饰的作用;电镀则可以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耐腐蚀、耐磨的金属镀层,增强手板的耐腐蚀性和导电性等性能。
质量检验
尺寸检查:使用量具如卡尺、千分尺等对通讯器材外壳手板的各个尺寸进行测量,确保手板的尺寸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偏差在允许的范围内。
功能测试:对制作好的手板进行必要的功能测试,如检查散热性能是否良好、电磁屏蔽效果是否达标、接口是否匹配以及外壳的强度和稳定性是否满足要求等,以确保手板符合通讯器材的预期工作性能。
材料选择
铝合金:如 6061、5052 等型号,具有密度小、重量轻的特点,便于通讯器材的安装和携带。同时,铝合金的耐腐蚀性较好,能在不同环境下保持稳定的性能,其良好的导热性有助于通讯器材内部热量的散发,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不锈钢:常见的有 304、316 等材质,具有极高的强度和硬度,能够承受较大的外力冲击,有效保护通讯器材内部的精密部件。其优异的耐腐蚀性使其适用于恶劣的工作环境,如潮湿、酸碱等腐蚀性较强的场所。
冷轧钢板:具有良好的平整度和表面质量,加工性能优越,能够通过冲压、折弯等工艺制作出各种复杂的形状。价格相对较低,在一些对成本较为敏感的通讯器材外壳手板制作中应用较为广泛。
应用优势
强度与稳定性: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钣金加工工艺,通讯器材外壳手板能够提供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保护内部的电子元件免受外力的冲击和振动影响,确保通讯器材在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散热性能:钣金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能够快速将通讯器材内部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避免设备因过热而出现性能下降、故障甚至损坏等问题,提高了通讯器材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电磁屏蔽:钣金外壳可以有效地屏蔽电磁干扰,防止通讯器材内部的电子元件受到外界电磁信号的干扰,同时也避免了设备自身产生的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和其他设备造成影响,保证了通讯的质量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