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分类:其他手板模型加工
加工方式: 3D打印 使用材料: 树脂
最小精度: 0.1mm 生产周期: 2~7天
产品尺寸: 15cm*14cm*3cm
后处理: 喷油
前期设计与数据处理
三维建模
操作要点:使用CAD软件构建精准的数字模型,需特别注意色彩分区结构的合理性与可打印性。若涉及多色搭配,建议通过模块化设计便于后续分色处理。
示例应用:如调色板的色块布局可通过建模提前模拟实际视觉效果。
模型导出与修复
格式转换:将设计文件导出为通用性强的STL格式;
缺陷修复:检测并修补破面、冗余数据等问题,必要时增设支撑结构以保障悬空部位的打印成功率。
打印准备与参数配置
设备与材料匹配
根据模型复杂度选择合适精度的设备(如FDM或光固化打印机),材料可选PLA、ABS或树脂等,不同材质对色彩还原度和表面光洁度有差异。

进阶建议:若需高保真色彩效果,可考虑多材料混合打印技术。
切片与参数优化
分层处理:通过切片软件将模型分解为逐层打印指令,设置合理的层厚平衡精度与打印速度;
支撑策略:优先采用自定义支撑结构,减少后期清理工作量并避免表面疤痕;
方向调整:将关键色区置于XY平面以获取更高分辨率,倾斜角度超过45°的区域需额外加固。
打印执行与质量控制
实时监控打印
确保首层牢固附着于打印平台,过程中观察挤出一致性,防止因散热不均导致的翘曲变形。
成品初步检验
重点检查色彩过渡区域是否完整,功能部件(如活动机关)的操作顺畅度。
后处理与精细化加工
物理修整
拆除支撑结构后,依次进行粗磨、精抛工序,使表面粗糙度满足涂装要求;
特殊处理:针对细小凹槽可用砂纸配合辅助工具进行局部细化。
色彩实现方案
单次成型方案:适用于简单双色设计的模型,通过暂停打印更换耗材实现基础分色;
复合着色方案:复杂渐变色彩推荐后期喷漆/烤漆工艺,需先喷涂底漆增强附着力,再进行多层罩光保护;
拆件分染:精密配色可采用拆分打印各色块后组装的方式,避免混色干扰。

验证与迭代改进
功能测试
验证调色板的实际使用场景模拟,如颜料容纳量、混色均匀性等核心指标。
外观评审
比对Pantone色卡检查色差,评估光影效果是否符合设计预期,必要时启动二次打印修正。
综上所述,该流程通过数字化建模与智能化打印的结合,实现了从虚拟概念到实体样品的高效转化。现代3D打印技术不仅支持快速迭代,更能通过多材料融合和精细后处理满足专业级色彩管理需求,为创意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