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客服

在线客服
压铸烧附简介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3日
压铸生产中出现的“烧附”现象通常指铸件表面因异常高温或化学反应导致的损伤,以及金属液与模具间非正常黏附引发的脱模困难。以下是对该问题的系统性解析及应对策略:
当金属液以高速冲击模具型腔时,若局部区域温度过高或散热不足,会导致接触面的金属瞬间过热甚至轻微熔化。此时暴露于空气中的高温金属迅速氧化,形成黑色氧化物层或麻点状缺陷。典型特征包括:铸件特定位置出现暗色斑块、表面粗糙度突变、严重时伴随微小裂纹或金属瘤状凸起。此类缺陷多发生于充型末端、薄壁转角或模具温度不均匀区域。
主因追溯:
模具热管理失效:缺乏有效冷却导致局部热量堆积,尤其高导热性较差的铜铍合金或复杂筋条结构易形成热点;
脱模剂性能退化:喷涂量不足或选型错误(如低温区误用普通机油),无法承受高温下的剧烈摩擦;
充型参数激进:压射速度过高引发金属液喷溅,动能转化为热能加剧局部温升;
材料敏感性:某些合金元素(如锰、锌)降低表面张力,使金属更易铺展并黏着模具。
改善路径:
实施动态模具温控:采用分区控温系统,对易发热区域加装嵌入式冷却管道,配合即时测温反馈调节冷却强度;
优化脱模剂体系:选用耐高温合成酯类润滑剂,通过雾化喷射确保型腔全覆盖,必要时每间隔数模补喷一次;
重构浇注系统:调整内浇口位置避开薄弱壁面,增设缓冲槽减缓液流速度,减少金属液对模壁的冲击动能;
控制合金成分:严格限制低熔点杂质含量,对回炉料进行预处理去除氧化物夹杂。
黏附本质是液态金属原子与模具基材间的物理扩散或化学键合。铝合金中的铁元素向模具钢渗透,或铜合金与铬镀层的晶格匹配导致结合力骤增,均会引发顽固性黏模。宏观表现为铸件局部拉毛、顶出时异响,甚至撕裂模具涂层。
根源分析:
表面粗糙度超标:模具抛光不足导致微观凹凸加剧机械咬合;
界面化学反应:高温下金属元素与模具材料的亲和作用突破润滑膜屏障;
冷却速率失配:厚大截面凝固滞后,软态金属在脱模瞬间被强行剥离;
推出机构同步性差:顶杆受力不均造成局部应力集中,诱发二次黏连。
解决方案:
提升模具表面完整性:采用电解抛光至镜面级别(Ra<0.2μm),定期进行激光扫描检测修复磨损痕迹;
构建复合防护层:应用PVD沉积技术涂覆CrAlN等多元陶瓷层,阻断元素扩散通道;
精准控制凝固进程:通过计算机模拟确定最佳保压时间,确保铸件主体凝固后再开模;
改进推出机制:设计液压浮动顶板配合气动振动器,实现平稳卸件,避免硬性撕扯。
某汽车零部件厂商生产铝合金转向节时,因型芯部位反复出现烧蚀痕导致报废率达8%。经诊断发现该处冷却水路堵塞造成局部超温。整改措施包括:疏通原有冷却通道并新增螺旋式随形水路,改用含纳米硼化物的长效脱模剂,最终使该部位温度降至合理区间,表面合格率提升至99.5%。
另一电子器件厂家压制镁合金散热片时遭遇严重黏模。通过将原电镀铬层改为类金刚石碳膜(DLC),并将推出延迟时间从3秒延长至6秒,配合氮气吹扫辅助冷却,成功消除黏附现象,生产效率提高20%。
热平衡管理:建立模具温度场监测网络,关键部位温差控制在±15℃以内;
润滑体系革新:根据合金种类定制专用脱模剂,喷涂频率与模具温度联动调节;
工艺窗口精调:运用CAE仿真优化压射速度曲线,确保充型平稳无飞溅;
周期性维护:制定模具保养计划,定期清理排气道积碳,修复磨损的型面;
材料适配性测试:新开发合金需经过黏附倾向性试验,筛选低亲和力配方。
现代压铸正朝着智能化方向演进,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模具温度、压力波动和脱模力变化,AI算法自动调整工艺参数。新型梯度复合材料模具的应用,可在工作面形成自润滑微结构,从根本上抑制烧附现象。对于高复杂度铸件,真空压铸与半固态成型的结合将成为解决此类缺陷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