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分类:其他手板模型加工
加工方式: 3D打印 使用材料: 树脂
最小精度: 0.1mm 生产周期: 2~7天
产品尺寸: 5cm*5cm*8cm
后处理: 喷油
一、核心需求解析
此模型主要用于工业设计验证、教学演示或功能测试,核心目标在于实现精准的几何形态与良好的表面质量。需特别关注锥度角度控制、曲面光洁度、结构强度及支撑处理等问题。若应用于动态测试(如旋转实验),还需考虑配重平衡;若作为外观样件,则需重点优化表面处理工艺。
二、三维建模关键技术
1. 基础参数设定
建议初始尺寸为高度50mm、底面直径40mm,对应锥角约38°。若需更大锥角(如超过60°),应在锥顶与底面间增加过渡环,防止建模时出现自相交错误。尖端不宜设计为绝对尖点,应改为半径2-3mm的球面,避免应力集中导致断裂。内部可添加晶格结构减轻重量,但需保证最小壁厚≥1.5mm。底部可增设M3螺纹孔或卡扣槽,便于装夹测试。
2. 软件操作要点
推荐使用Fusion 360或Rhino进行参数化建模,导出3MF格式文件以保留颜色分组信息。切片前需检查STL文件是否存在破面或法线反转问题,可通过Meshmixer等工具修复。

三、3D打印工艺控制
1. 设备与材料选择
优先选用LCD光固化打印机,精度可达±0.05mm,适合高表面质量要求。材料方面,通用灰色树脂+水溶性支撑材料组合较为理想;若需高强度,可采用PETG热塑性材料。FDM技术因层积原理会导致明显台阶纹,不适用于此类模型。
2. 打印参数配置
圆锥轴线应垂直于打印平台,基座扩展至直径60mm以上以增强吸附力。支撑系统采用树状支撑并手动编辑接触点,密度控制在10%-15%,重点加固锥体下半部。光固化设备需延长20%曝光时间,层高设为0.02mm,回抽距离≥8mm以避免拉丝。环境温度保持在25-30℃,避免过度固化引起收缩变形。
四、后处理全流程
1. 支撑去除与清洗
将模型浸入50℃温水中溶解PVA支撑,配合软毛刷清理残留物。随后使用超声波清洗机配合异丙醇溶液去除表面油污,注意避免超声波功率过高损伤细节。最后进行二次紫外线照射10分钟,强化表层硬度,尤其针对尖锐边缘区域。
2. 表面精修
按400→800→1200目顺序湿磨,配合抛光膏实现镜面效果。均匀涂布双组分环氧树脂,经UV二次固化提升耐磨性。若有微小气孔,可用原子灰填补,固化后再次打磨至平整。
3. 功能强化
底部预埋青铜螺母,提升螺纹连接耐久性。若用于旋转测试,需在底面加装环形配重块。接缝处可涂抹硅橡胶涂层,防止液体渗透。
五、质量检测标准
锥度偏差需控制在±0.5°以内,使用三坐标测量仪检测。表面粗糙度Ra值≤1.6μm,通过光学轮廓仪扫描验证。底面平面度≤0.1mm/100mm,可通过玻璃台面二次压平校正。冲击强度≥4.2 kJ/m²,通过摆锤试验测试顶部抗冲击能力。

六、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尖端分层脱落:因冷却速率梯度过大导致,可改用渐变退火程序,并在尖端增设散热鳍片。
表面麻点:离型膜老化污染所致,需更换全新离型膜,并降低升降平台速度。
螺纹咬合不良:收缩率计算错误,补偿系数设为1.015,预热至60℃打印。
透明件发黄:紫外辐照过度,缩短曝光时间并增加遮光罩。
七、交付物清单
精修后的3D打印件(附防水包装);
材质证明书及性能检测报告;
STEP/IGES原始数模文件;
工艺过程影像记录(含微观CT扫描)。
该方案通过严格控制建模精度、打印参数及后处理工艺,可确保圆锥模型具备良好的几何精度与表面质量,适用于多种专业场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