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客服
在线客服
钣金内孔折弯简介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7日
钣金内孔折弯是兼顾孔结构与折弯成形的特殊工艺,核心难点是避免折弯时内孔被拉扯、拉伸,同时保证折弯精度和孔位稳定性,以下是从工艺前提、操作流程到问题解决的完整实操方案:
折弯时板材弯曲区会产生拉伸 / 压缩变形,内孔需远离变形区:
圆孔或垂直于弯曲线的长圆孔:板厚 t<2mm 时,最小距离 L≥2t+r(r 为折弯内圆角半径);t≥2mm 时,L≥3t+r。
方孔或平行于弯曲线的长圆孔:受力更易变形,最小距离需满足 L≥4t+r。
若孔位必须在折弯变形区内,需采用 “先钻小孔→折弯后扩孔”,或在折弯线两侧冲工艺孔 / 缺口,转移变形应力。
最小折弯半径:退火 / 正火钢材取 0.4t,冷作硬化材料取 0.8t,避免半径过小导致板材撕裂,间接影响内孔。
内孔与折弯圆角衔接:孔壁与圆角切线的距离≥t,防止圆角成形时挤压孔壁。
材料选择:优先用塑性较好的低碳钢、软铝,避免高硬度、冷作硬化材料(如不锈钢),减少回弹和孔变形。
内孔加工:折弯前保证内孔边缘光滑,毛刺高度≤0.03mm,避免尖锐边缘成为应力集中点。
纤维方向:尽量使弯曲线垂直于板材纤维方向,减少拉伸时的方向性开裂风险。

图纸分析:明确内孔尺寸、位置、折弯角度、板厚 t、折弯半径 r,确认孔边安全距离是否达标,不达标则调整工艺。
设备与模具选择:
设备:选用数控板料折弯机,精准控制角度和压力,避免机械压力机的压力波动。
上模:内孔靠近折弯边时用鹅颈上模(防碰撞),上模圆角 R 与板厚相同或略小,硬铝等材料需增大 R。
下模:V 形槽宽度按 V=6t 选择(薄板可略小),不锈钢等回弹量大的材料用 88°V 形槽,普通低碳钢用 90° 槽。
展开尺寸计算:结合折弯系数(K 因子),考虑内孔周边变形量,用三维软件模拟计算,确保展开尺寸精准。
装夹与找正:夹具避开内孔区域,防止夹紧力导致孔变形;用寻边器定位折弯基准,保证折弯线与内孔相对位置准确。
折弯顺序:多折弯 / 多内孔工件按 “先远后近、先外后内” 顺序,避免后序折弯干涉或内孔二次变形。
压力与速度控制:采用渐进式加压,避免瞬间高压撕裂内孔周边板材;折弯速度 3-5mm/s,薄板材(t<1.5mm)或大孔径工件降至 1-2mm/s。
过程监控:观察内孔区域变形,轻微拉伸可增大校正压力;出现开裂立即停机,调整模具圆角或孔边距离。
工件拆卸:轻拿轻放,避免暴力拆卸导致内孔划伤或变形。
清洁与去毛刺:用砂纸或专用工具清理内孔边缘及折弯处毛刺,避免影响装配。
质量检测:
内孔检测:用卡尺、塞规测量尺寸,确认无椭圆、拉伸,孔径公差≤±0.1mm。
位置检测:用坐标测量仪检查内孔相对于折弯边的位置度,偏移量≤0.05mm。
折弯精度:用万能角度尺检测角度,短边 6-10mm±1°30′、10-18mm±1°15′,确保不影响装配。
内孔椭圆、拉伸变形:多因孔边距离不足、折弯压力过大或模具圆角过小。解决方式:增大孔边距离至标准值,减小折弯压力并增加校正压力,更换大圆角上模,采用 “先小孔后扩孔” 工艺。
内孔边缘开裂:源于板材纤维方向与弯曲线平行、内孔有毛刺或折弯半径过小。解决方式:调整板材摆放方向(弯曲线垂直纤维),折弯前去除内孔毛刺,增大折弯半径至≥0.4t(退火材料)。
内孔位置偏移:因展开尺寸计算错误、折弯基准定位不准或工件滑移。解决方式:重新计算展开尺寸(考虑内孔变形量),优化定位基准并增加辅助定位销,增大下模 V 形槽摩擦力(如贴防滑胶)。
回弹导致孔位偏差:材料回弹量大或折弯压力不足。解决方式:选用带回弹补偿的模具(如下模 88°),增大折弯校正压力,对不锈钢等回弹敏感材料进行预折弯。
批量生产前必须首件检验,合格后再批量加工,每批次抽检 5%-10%,避免批量报废。
更换模具时关机操作,两人配合需协调一致,防止误操作碰撞内孔。
薄壁板材(t<1mm)或大孔径(孔径>10t)工件,折弯时在孔内插入橡胶棒等弹性芯棒,支撑孔壁防变形。
螺纹孔需在折弯后攻丝;若必须先攻丝,需在孔内拧入保护套,避免螺纹牙型变形。
上一篇: cnc钻孔加工注意事项
下一篇: cnc加工价格估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