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客服

在线客服
压铸常见缺陷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6日
压铸过程中由于金属流动特性、模具设计、工艺参数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容易产生多种缺陷。以下是最常见的10类压铸缺陷及其成因与对策:
表现:铸件内部或表面出现微小孔洞,类似“蜂窝状”。
成因:
金属液中含有空气或氢气(来自熔炼时的吸氢);
压射速度过快导致卷气;
模具排气槽堵塞或设计不合理;
润滑剂挥发产生气体。
解决措施:
优化压射速度(慢→快→慢分段控制);
增设或扩大模具排气槽;
使用除气精炼剂对金属液进行处理;
更换低发气性的脱模剂。
表现:厚大部分出现密集小孔或空洞,X光检测可见集中性疏松。
成因:
金属液凝固收缩未获补缩;
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如直浇道过短);
模具局部温度过高加速收缩。
解决措施:
改进浇冒口系统设计,增加补缩能力;
调整模具冷却通道,均衡温度分布;
采用反向倾斜浇口延缓凝固时间。
表现:铸件表面出现明显接合痕迹,呈线性沟槽或凸起。
成因:
金属液前沿流速不足导致提前凝固;
模具温度过低或局部散热过快;
压射压力不足以冲破已形成的薄壳层。
解决措施:
提高模具预热温度(尤其是深腔部位);
提升压射比压实力及增压阶段压力;
优化流道设计使金属液平稳充型。
表现:铸件轮廓不完整,缺肉或边缘锐角缺失。
成因:
金属液量不足或压射行程不够;
流动阻力过大(如流道截面积过小);
金属液粘度太高(温度过低)。
解决措施:
核算金属液定量精度,适当增加浇注量;
扩大内浇口截面积或改变流向;
提高金属液温度并控制熔炼时间。
表现:分型面、滑块间隙处挤出多余金属薄片。
成因:
锁模力不足导致分型面被撑开;
模具配合间隙过大;
压射压力过高迫使金属溢出。
解决措施:
定期校准锁模力,必要时升级设备吨位;
研修模具分型面,控制配合间隙<0.05mm;
适当降低压射压力并延长保压时间。
表现:铸件牢牢卡在模具内无法取出,强行脱模导致拉伤。
成因:
模具表面粗糙或有损伤;
脱模剂喷涂不足或失效;
铝合金含铁量超标加剧粘连。
解决措施:
抛光模具型腔并镀铬/氮化钛涂层;
选用高效脱模剂并定时补喷;
严格控制原材料纯度(如ADC12合金Fe≤1.3%)。
表现:铸件表面或内部出现不规则断裂纹路。
成因:
收缩应力超过材料强度极限;
模具尖锐转角形成应力集中;
热处理不当引发热应力。
解决措施:
加大过渡圆角半径(R≥3mm);
调整保压时间使收缩更充分;
对易裂部位进行人工时效消除应力。
表现:铸件内部混入非金属颗粒或氧化物斑块。
成因:
熔炼工具未清理干净带入杂质;
精炼渣滓未完全扒除;
冲头长期磨损掉渣进入型腔。
解决措施:
使用陶瓷过滤网净化金属液;
严格执行扒渣工序,静置沉淀后再浇注;
定期更换压射冲头并清理料壶。
表现:同一截面上化学成分不均匀,导致机械性能差异。
成因:
合金元素密度差异大(如铅青铜);
快速冷却抑制扩散作用;
浇注系统造成湍流扰动。
解决措施:
选择合适的合金牌号;
采用低速平稳压射减少紊流;
通过匀质化退火改善成分分布。
表现:铸件从模具取出后发生翘曲或扭曲。
成因:
壁厚差异大导致冷却不均;
过早顶出致使铸件强度不足;
切割浇口时受力失衡。
解决措施:
优化顶出机构平衡性,多点同步顶出;
延长开模时间待铸件充分冷却;
校正切割浇口的工装定位。
维度 | 关键动作 |
---|---|
模具 | 合理设计浇排系统 + 精准加工 |
材料 | 严控合金成分 + 精炼除气 |
设备 | 定期维护压射系统 + 校准锁模力 |
工艺 | 分段控制压射速度 + 优化模具温度曲线 |